一、低碳建筑技术的特点?
是指建筑材料,设备制造,施工建造等生命周期减少石能源使用,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量减少到最低。
二、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三、低碳建筑感想?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提高能效,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节能和低碳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建筑运行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加快发展低碳建筑,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体系,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从未来看,低碳建筑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新建建筑节能。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如果我国新建建筑都严格按照节能50%或65%的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将对节能减排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二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包括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比普通住宅运行能耗高5 10倍甚至10 20倍,是节能改造的重点。三是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岭以北的城市年户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基本都在2.5吨以上,而秦岭以南没有实行集中供热的城市每年户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一般都在1.5吨以下,这说明供热计量改革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推动低碳建筑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政策合力:
第一,加强对低碳建筑及其意义的宣传。目前,人们为了与传统住宅区别开来,提出了节能住宅、绿色住宅和低碳住宅等概念,但从公众的角度看,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异同在哪里,并不清晰。因此,只有在理论上进一步明晰节能住宅、绿色住宅和低碳住宅的定义,才能让大家都能了解和接受,并加以推广。
第二,制定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在标准制定上,要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管理标准等。在标准执行上,目前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基本上已经严格执行节能50%以上的标准,但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施工环节现在还有10%左右的建筑没有严格执行节能标准;中小城市和村镇还没有启动这项改革等。
第三,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树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理念。一是建筑材料低碳。低碳建筑首先应在建筑材料上实现突破,包括屋顶技术、屋面技术、涂料技术等,这种突破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相关低碳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二是建筑施工低碳。据测算,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绿色施工方式每平方米能耗可以减少约20%,水耗可以减少63%,木模板消耗量减少87%,产生的施工垃圾量减少91%。如果要在施工阶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业化,采取装配式施工,推广全装修。三是建筑使用低碳,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第四,制定低碳建筑推广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从供应端看,对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应研究和制定财政补贴或信贷、税收优惠政策。从需求端看,对**符合标准的低碳住宅,应在国家住宅消费政策中加以考虑和引导。
四、建筑行业低碳
建筑行业低碳的概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建筑行业也越来越意识到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低碳建筑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行业低碳化的潮流及其带来的潜在益处。
什么是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建筑物。它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材料来实现能源效率的最大化和碳排放的最小化。低碳建筑的关注点不仅限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排放的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管理等方面。
低碳建筑的潮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和建筑行业都开始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以下是一些低碳建筑的潮流:
- 绿色建筑认证:各种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LEED和BREEAM等。这些认证标准鼓励建筑业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包括能源和水资源管理、材料选择和室内环境质量等。
- passivhaus标准:passivhaus是一种高效能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通过优化建筑的隔热、通风和采光等方面,实现最小化的能源消耗。这种标准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受到其他地区的关注。
- 太阳能:利用太阳能作为建筑的能源供应已经成为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将多余的能源输送到电网。
- 建筑信息模型(BIM):BIM技术可以提供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优化建筑物的能源效率。BIM可以模拟建筑各个方面的情况,帮助设计师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低碳建筑的优势
低碳建筑不仅可以减少环境负担,还带来诸多潜在的益处。
节能减排
低碳建筑采用节能措施,能够大幅减少能源消耗。通过优化建筑外墙隔热材料、改善空调和采暖系统以及利用自然采光等方法,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同时,低碳建筑还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对抗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酸雨和雾霾的产生。
降低运营成本
尽管低碳建筑的初期投入可能较高,但在长期运营中,低碳建筑能够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通过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低碳建筑可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成本。此外,低碳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还可能获得政府的奖励和贷款优惠,进一步降低综合成本。
提高室内环境质量
低碳建筑注重室内环境的质量,通过合理的通风系统、室内空气净化等手段,提供更舒适的办公和居住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工作满意度,同时也减少了对空调和人工照明等设备的依赖。
社会形象提升
采取低碳建筑的措施不仅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弘扬环保的社会价值观。在建筑行业中,拥抱低碳化发展趋势的企业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通过低碳建筑的建设,企业也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未来发展趋势
低碳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 净零能耗建筑:通过采用更高效的能源技术和设备,建筑可以实现净零能耗,即建筑自身产生的能源满足自身的需求。
- 可持续建筑材料:未来将更加重视使用可持续和环保的建筑材料,例如可降解的材料和再生材料。
- 智能建筑: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筑将更智能化,可以根据环境条件自动调整能源使用和室内环境。
- 建筑与清洁能源融合:未来建筑将更多地与清洁能源结合,例如利用建筑外墙发电以及建筑积极参与微电网等。
结论
低碳建筑是建筑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通过采用节能措施、优化材料选择和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低碳建筑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能源成本,并提高企业形象。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低碳建筑必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流。
五、低碳燃烧技术?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是改进燃烧设备或控制燃烧条件,以降低燃烧尾气中NOx浓度的各项技术。
影响燃烧过程中NOx生成的主要因素是燃烧温度、烟气在高温区的停留 时间、烟气中各种组分的浓度以及混合程度,因此,改变空气—燃料比、燃烧空气的温度、燃烧区冷却的程度和燃烧器 的形状设计都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
工业上多以减少过剩空气和采用分段燃烧、烟气循环和低温空气预热、特殊燃烧器等方法达到目的
六、低碳经营技术?
应对资源短缺及能源消耗等问题,LG新能源正着手通过构建涵盖电池原材料、生产、消费、废弃等全供应链的资源闭环体系,并积极开展各种研究与合作,针对使用后的废旧电池和电池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品,进行回收利用。LG新能源还探索各种高效的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以通过寿命更长的电池和智能电池生命管理技术来实现电池的梯次利用,并采用高能效的无烘干工艺可将电池废料中的活性材料直接修复,实现更佳的平均能源成本。
电池,LG
秉承成为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可持续未来价值的绿色环保企业的经营理念,LG新能源在其ESG经营愿景明确表示,将从7大核心课题逐步实现“205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2030年全球使用绿电” 、“2025年构建资源闭环“等助力净零的目标。面向未来,LG新能源希望与更多各界合作伙伴携手,探索更多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
七、低碳建筑的含义?
“低碳建筑”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建筑”、“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八、如何实现低碳建筑及实现低碳城市?
实现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是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以下是一些实现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的关键方法:
1. 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建筑应优化能源利用效率,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改善建筑外墙、屋顶和窗户的绝缘性能,减少能源消耗。同时,采用高效的供暖、通风、空调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应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 建筑材料选择:选择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使用绿色建材、再生建材以及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
4. 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低碳城市应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对环境的影响。
5. 交通规划与公共交通:低碳城市应优化交通规划,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同时,鼓励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6. 绿化与生态系统保护:低碳城市应注重绿化和生态系统保护,增加城市的绿地、公园和植被覆盖率,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
7. 建筑节能标准与认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并对符合要求的建筑进行认证,鼓励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8.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通过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来。
九、何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所谓低碳技术,广义说是指所有能降低人类活动碳排放的技术。这些技术可分为三大领域:无碳或减碳技术,捕存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负碳技术)。
无碳或减碳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绿色能源技术———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
二是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及高效、清洁、综合使用;
三是其他行业过程节能减排技术———制造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碳捕存和利用技术的核心是CCUS技术(Carbon Capture & Storage),即二氧化碳的捕集、储存和利用技术。
十、低碳技术是什么?
概念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编辑本段类型 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编辑本段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低碳技术能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结构,而低碳技术则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当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并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编辑本段各国加大低碳投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英国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我国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中科院和许多省市已经部署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计划,中科院2009年启动了《太阳能行动计划》。 有报告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50%,届时一个真正的低碳社会就会到来。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差距,应重点实现低碳能源技术突破,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决策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全员参与是核心。为此,我国应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发展低碳技术的脚步。 编辑本段我国掌握的低碳技术 绪论 作为我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技术转让方面谈判的专家,邹骥教授对于目前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据他介绍,以高能效技术来看,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也就是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这两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来看还是很落后,而且发展十分不平衡。 领域分类 如果分领域来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而且这两年进步很快,但仍不太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 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 交通领域 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我们虽然掌握一些,但短时间无法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对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设施投资 IPCC报告指出,未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到2030年超过20万亿美元。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需要投资2.3万亿美元,其中80%用于电力投资,约为1.84万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影响。 专家观点 邹骥告诉记者,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只使用当前的非低碳技术,对于环境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技术,从目前来看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而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停不下来,那么用落后技术建成的固定资产不可能在短期内推掉重建。这就将形成一个能源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因此造成的高排放问题将很难解决。我们一定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对于一直研究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并参与气候谈判的专家,邹骥更希望通过气候变化这场国际博弈,在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促进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综合实力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污染型的经济,这表明它没有竞争力,不合世界发展潮流。如果真能通过这场国际博弈,让中国经济在二三十年后变成一个更清洁的低碳经济,掌握更多的低碳技术,到那时中国的经济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真正富强了,应该是一种积善成德、施惠于人的力量!” 编辑本段怎样获得低碳技术 既然我们目前的低碳技术与先进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水平,我们能否依靠国外的技术转让呢? 相关新闻 7月13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网公布了一批新近获得批准的CDM项目。截至当天,共有599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函,其中94个项目成功在联合国CDM理事会注册成功,13个项目得到了签发的减排量。低碳经济 这个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协调领导小组主办的网站,对于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东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从2001年起,他就开始介入这个领域,几年来,也操作了不少冶金行业的能效CDM项目,虽有几个获得了国家批准,但尚无一个在联合国的相关机构注册成功。 “相对于能源项目来说,能效CDM项目是费力不讨好的。由于这个机制原本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使得通过这个机制获得最新技术,真是十分困难了!”杨晓东告诉记者。 “准确地讲,清洁发展机制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给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的项目,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发达国家。” 官方观点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给记者作了详细的解释:“通俗地讲,就是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其在国内就可相应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即多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由于在发达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的成本,平均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出5倍至20倍,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在强制减排的压力下,更愿意利用相对低成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获得相应的排放指标。” 作为《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委员,吕学都对这一机制的制定和执行情况非常熟悉:“当初设置清洁发展机制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但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更多的是资金的转让,也可以说是单纯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技术的输出转让很少。” 学者观点 杨晓东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由于能效项目与风电、水电、垃圾发电等能源项目相比,产生的减排量比较少,而对减排量的核准认证又相对困难,所以这类CDM项目就少得多。“其实,像干熄焦这类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对提高钢铁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节能减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现有技术和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非常适合通过CDM项目引进,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目前项目进展并不顺利。”杨晓东无可奈何地笑笑。 编辑本段技术转让困难 “既然世界各国都强调,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最终手段。《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也都特别强调,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技术转让这么难呢?” “这些技术关乎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甚至整个国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可能轻易地转让出去呢?”作为长期参与我国气候变化谈判的专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的刘滨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吕学都也认为,发达国家担心转让先进技术会影响其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0多年的气候谈判中,虽然在相关的公约和协议中都声称转让技术,但总是以各种借口拖延这项义务的履行。虽然缔约方会议已经就技术转让问题作出过大量决定,但真正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以减排温室气体的案例,还没有在缔约方会议上展示过。 “在每一次的缔约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都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转让先进技术的义务,谈了10多年,丝毫没有进展。”由于在气候变化谈判中负责技术转让这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邹骥教授,一谈到这个“不老”的议题就显得特别沮丧。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技术确实是未来发展的竞争手段。发达国家虽然在政治上承诺了,但是在行动上却拖了10多年都不付诸实质性行动,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迹象会改变这种状况。而对于那些具有很好经济效益的技术,要发达国家转让就会更加困难了。” 吕学都告诉记者,2005年7月,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六国发表了《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宣言》,这实际上是个联合技术研究和开发协定;2005年9月,中国和欧盟发表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确定中欧将在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转让方面加强务实合作,尤其是在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但这些宣言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实施,还需时日检验。从到目前为止的进展看,还不能够说让人满意,至少中国方面对此寄予很高期望,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先进技术的合作和转让。 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不高,自主研发缺乏资金和相应的技术积累,发达国家又不积极行动转让先进技术,这道难题真的无解么? 7月13日,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研究员步出机舱,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空,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刚刚从欧洲飞回北京,仅仅十来个小时的航程,却分开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空气环境。 “北京现在的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可是我们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呢?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么?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改不行了。我们怎么就不能投入些资金搞低碳技术,提高竞争力?”姜克隽的观点不无道理。“国际上对我们的减排压力,也许正是一次机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姜克隽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美国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虽然没有了减排压力,但相应的,低碳技术研发的动力也就小了许多,在某些领域,美国的领先地位已经逐渐被欧洲和日本取代。“压力有时也可以变成动力的!” 姜克隽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因此对“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需求就很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一直以来我们都没能很好地掌握,但这两年却有了飞跃发展,现在已经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设备了。 “其实,只要国家有硬性要求,又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市场这只手的调控,中国人的创造力将是惊人的!” 虽然有专家不太认同姜克隽的观点,认为他把问题想得太乐观了,但大都认为应尽快找到应对办法,提高我们的研究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错失良机,将来就会陷入被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潘家华研究员说:“一般企业都是按50年的规模投资的,所以现在就要有所准备。” 潘家华担心,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中国转移。未来数年,日本的一些钢铁产业就可能转向中国。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50年内很难搬走。“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套牢,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潘家华说。面对这道难解的题,我们已经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