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环保网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林和环保网 0

一、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昨晚,春华资本宣布收购利洁时集团旗下美赞臣奶粉大中华区业务。投资界获悉,此次交易金额为22亿美金(约140亿人民币),交易完成后,利洁时保留美赞臣大中华区业务8%的股份,春华资本持股92%。

美赞臣是一家逾百年的奶粉品牌,1905年在美创立,2017年被利洁时集团收购。今年5月10日,美赞臣大中华区业务被曝正在寻求“买家”,凯雷、KKR、贝恩、中信、DST、Baring、PAG等国内外PE巨头都参与了竞标。最终,花落春华资本。

这是一场并购血战,更是Buyout(控制股权收购)大爆发的一个缩影。此前,不断有重磅并购案落地,KKR、贝恩等最新并购案到位,再早前,刘晓丹的新基金晨壹投资设立……一切都预示着,并购大时代来了。

一场“奶粉”争夺战

花了两个月,春华资本竞购成功

22亿美金,春华资本最终买下美赞臣大中华区业务。

6月5日晚,春华资本宣布与专注健康营养、卫生的全球消费品领军者利洁时集团(Reckitt)签署最终协议,收购利洁时旗下知名婴幼儿营养品公司美赞臣在大中华区业务,并将拥有美赞臣品牌在大中华区市场的永久独家使用权。

更多交易细节流出:据悉,春华资本团队从2021年4月开始深入接触美赞臣,两个月后,双方则迅速签署协议,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美赞臣是1905年创立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婴幼儿奶粉品牌,创始人为爱德华·美赞臣,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2009年,美赞臣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2017年,杜蕾斯母公司、英国消费巨头利洁时集团宣布收购美赞臣。直至此次,美赞臣大中华区业务出售于春华资本。

这是春华资本在消费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此前,春华资本曾入股百胜中国、君乐宝等。对于此次收购,春华资本认为,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市场规模高达1500亿元。据外部机构预测,未来,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会保持每年3%的增长。

实际上,这场交易背后可谓一场血战。国内外PE和产业巨头都盯上了美赞臣,今年5月10日晚间,彭博社消息称,利洁时将以20亿美元出售美赞臣奶粉业务,在这个项目上,KKR、贝恩资本、凯雷投资集团、中信、DST等狭路相逢,中国乳企伊利、新希望也曾排队竞购,另有消息称一家VC也提出了邀约。没想到,最终是春华资本悄悄冲刺拿下。

春华资本认为,“并购标的在选择PE机构时,非常看重机构做控股权或者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易能力,如buyout,carve-out,spin-off等。这需要机构拥有雄厚的实力,高超的跨国沟通能力,和帮助企业升级转型的能力。”

在春华资本收购完成后,美赞臣仍将得到利洁时在供应链、全球研发创新方面的支持;春华资本将从业务创新、经营提升、渠道优化、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支持美赞臣在中国的发展。

二、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海尔&美泰

兼并背景

美泰公司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身价高达47亿美元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是美国家电市场的第三大企业,位居惠尔浦(Whirlpool)和力诺国际(Lennox)之后。 由于美泰公司生产成本过高,近年来业绩每况愈下,2005年美泰欲寻求收购公司。

海尔关注这一收购对象与其较早进入美国有关,美泰在美国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是最有价值的优势之一。

失败原因:

1)缺乏公关策略

美泰有着近2万名的员工然而海尔公司并没有将与员工的沟通作为其重要工作之一。

国际传播领域专家约瑟夫-布鲁曼菲尔德(JosefBlu-menfeld),在海尔在竞购案还被国内看好时就作出此悲观预言:在竞购过程中,海尔暴露出了传播和公关方面能力的不足,将使未来的中国企业收购变得更加困难。

海尔美国公司发言人在被问到如何联系海尔管理层时,只撂下一句“我也不知道”就没了下文。而正是海尔(美国)拒绝了《DesMoinesRegister》(美泰所在Iowa州的地方媒体)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号。此举引起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购自然举步维艰。

布鲁曼菲尔德认为:“如果正确地向美国公众解释,我认为公众将会支持中国的加盟。但问题是这样的‘正确解释’几乎从未有过。中国没能使用公关策略去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美国舆论。”

2)竞购价格过高

自从美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竞购战,提出13.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后,价格就开始不断攀升。海尔选择了退出。惠而浦先后三次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以总报价23亿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3)整合面临困难

FTN Midwest证券分析师Eric Bosshard认为,虽然海尔对美泰有意,但可能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所以只好中途放弃。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将面临在美国境内推广两大品牌的问题,为推广美泰品牌注入资金。

4)牵涉政治因素

海尔目前虽由私人管理,但仍然由国家控股。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海尔被描述成危险的外国掠夺者,渴望从美国买家手里抢走有价值的资产。而与海尔并购案同时间的中石油并购案也被认为政治到因素,这成为收购失败的另一原因。

三、企业纵向并购的案例有哪些?

中粮集团纵向收购海外原材料企业:

在对澳大利亚两家产能40多万吨的糖厂的收购争夺战中,7月份,中粮以1.4亿澳元的高价战胜国际巨头邦吉公司完成对澳大利亚Tully糖厂的收购,而在澳大利亚Proserpine糖厂的收购争夺战中,中粮的对手是抢先一步提出收购价格的丰益国际。

为了成功将澳大利亚这两家糖厂已经下属的甘蔗种植园一起收入中粮的旗下,从而提高中粮在农产品领域的控制力,中粮对Proserpine糖厂的收购价格在高出对手500万澳元后继续加价,在此前的1亿澳元债务再融资金额后,大幅加价3000万澳元,以1.3亿澳元的价码来提高中粮的吸引力。

为了完成对这家糖厂的收购,中粮还在收购方案中对财务安排和资金来源等做了细致的安排。

四、谁提出低碳转型计划?

随着工业飞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而且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环境,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20世纪初期,由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具体解释了低碳经济概念。其认为低碳经济的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实质是高能源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约束和风险。但与此同时,也能使企业获取重大机遇。即使企业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的转型,以及使企业能更好的顺应未来低碳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因此,企业要及时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将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战略性化,并正确合理的与运营管理的决策相融合,来降低相关的气候、法规和市场风险及能源和碳的强度,进而提高企业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低碳经济转型。

五、什么是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转型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劲力量。

宏观上,碳中和将使中国以绿色为核心导向,重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微观上,碳市场为企业低碳转型带来金融机遇,低碳经济将为民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气候环境因素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布局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可持续经济占比持续提高,各国加大投入并扶持绿色产业;二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市场主流,国际能源格局开始转变;三是国际绿色金融市场逐渐成熟,绿色融资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合作重要导向及国际竞争新兴战场。

在中国,双碳政策布局将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将敦促各部门按照顶层指引开展自身特色减排工作,不断开展能源结构合理优化、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贸易低碳转型等工作,推动各重点排放行业加快制定绿色转型与低碳减排路径并引导金融行业开展绿色创新升级并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资源投入。

六、能源低碳转型的原理?

能源转型的本质是由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由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特别是转向可再生能源。

从形态上看,能源转型可归纳为六个“化”:

第一,能源系统电力化。电可以代替能源的需求。比如,电可以变成热;现在大部分交通驱动力都可以用电来代替。所以今后能源系统一定是往电力化方向发展。

第二,电力系统低碳化。电力系统是化石能源供给,含碳量高,为满足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所以这个系统一定要低碳化。

第三,低碳系统分布化。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之一是分布很广、密度较小。如果把分散的能源集中利用,能耗比较大。因此,分散的能源需要分散化地利用,低碳系统也是分布化的。

第四,分布系统多元化。分布的系统不是单一的系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是多元化的分布系统。

第五,多元系统联网化。像互联网一样的,能源系统联系在一起以后才能更稳固。

第六,联网系统智能化。要用数字技术,云、大、物、移、智链实现联网的系统智能化。

七、十四五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思路?

王金南提出,要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重新审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十四五”规划,加快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制定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规划,同时要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让气候变化成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流化内容。

何建坤则提出,首先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能耗强度产业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2025年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能耗强度的重化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达峰,东部部分省市率先实现达峰,为“十五五”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这需要加强能源体系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发展储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保障大比例可再生电力上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这也会成为疫情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政策着力点。

专家同时提出,当前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要努力实现零增长乃至负增长。“十五五”期间,石油消费量要努力实现达峰,天然气消费增长引起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要由煤炭消费量减少带来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所抵消,从而总体上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八、企业并购案例

企业并购案例:成功的关键因素

企业并购是当今商业世界中常见的策略之一。通过合并或收购其他公司,企业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然而,并购并非一项易事,成功的关键因素取决于诸多因素。

1. 战略规划

企业并购案例中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力。在并购之前,企业应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并与候选公司的目标进行匹配。只有当两个公司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才能形成更强大的实体。

同时,企业还应考虑是否具备实施并购战略的资源和能力。并购带来的合并整合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财务、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具备充足资源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成功地实施并购计划。

2. 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企业并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必须全面了解候选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法律风险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尽职调查,企业能够评估候选公司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

尽职调查的重点包括核查候选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合同文件等,以及与候选公司相关的法律诉讼、专利权等。只有通过充分的尽职调查,企业才能避免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和潜在问题。

3. 合并整合

成功的并购不仅仅是两个公司的合并,更重要的是实现合并整合。合并整合是将两个公司的业务、运营、文化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协同效应和价值提升。

在合并整合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并明确整合的目标和时间表。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个部门和员工都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流程。

4. 员工管理

并购过程中,员工是最宝贵的资产之一。成功的并购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员工管理能力,以确保员工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企业应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明确并购后的组织结构和员工角色。同时,企业还应制定合理的员工激励计划,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投入,并消除并购对员工带来的不确定性。

5. 风险管理

并购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和挑战,企业应具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风险管理包括对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评估和管理。企业应与专业律师、会计师和风险管理顾问合作,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及时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结论

企业并购案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企业应具备明确的战略规划能力,并实施有效的尽职调查、合并整合、员工管理和风险管理措施。只有在考虑全面并做好相应准备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才能取得成功。

九、以碳账户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字面意思是指通过设立碳账户来引领全社会走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例如:某企业碳账户里有一定指标的碳排放权,如果没用完,就可以卖给其它企业,这样就起到了引领企业低碳转型的作用

十、智慧低碳城市案例

智慧低碳城市案例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设智慧低碳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智慧低碳城市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碳排放,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发展模式。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智慧低碳城市案例,以此激励更多的城市和社区步入智慧低碳发展的道路,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哥本哈根,丹麦

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一个致力于打造智慧低碳城市的典范。该城市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建设智慧交通系统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实现了碳排放的显著减少。

哥本哈根市政府不仅注重环保意识的普及,还积极鼓励居民采用电动汽车,自行车等低碳出行工具,建设了便利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有效降低了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哥本哈根还将智慧技术运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能源利用中,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降低。哥本哈根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却在智慧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新加坡的政府和居民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和鼓励绿色出行,有效减少了城市的碳排放。

新加坡还注重智慧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例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智能节能照明系统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智慧水平,将城市打造成一个环保、高效的低碳城市。

东京,日本

东京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也在智慧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东京政府通过引入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智慧交通系统,成功实现了城市的碳排放量持续下降。

东京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同时,东京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东京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共同建设更加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结语

智慧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合理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希望以上案例能给正在探索智慧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和社区带来启发,共同为构建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