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酸碱中和的公式?
以一元强酸(20ml
NaOH
0.1mol/L)滴定一元强碱(20ml
0.1mol/LHCl)为例,可分为(1)滴定前(2)化学计量点前(3)化学计量点时(4)化学计量点后。(1)滴定前:以氢氧化钠来计算PH
C(H+)=0.1
PH=-lgC(H+)=1
则:
PH=1.00(2)化学计量点前盐酸过量,则
C(H+)=[C(HCl).v(HCl)-C(NaOH)V(NaOH)]/v(HCl)+V(NaOH)
=0.1(20-V(NaOH)/20+V(NaOH)
按公式:PH=-lgC(H+)计算(3)化学计量点时:因为酸碱完全中和生成盐(氯化钠)和水所以PH=7(4)计量点后:氢氧化钠过量,则:C(OH-=[C(NaOH)V(NaOH)-C(HCl).v(HCl)]/v(HCl)+V(NaOH)
二、酸碱中和ph计算公式?
以一元强酸(20ml
NaOH
0.1mol/L)滴定一元强碱(20ml
0.1mol/LHCl)为例,可分为(1)滴定前(2)化学计量点前(3)化学计量点时(4)化学计量点后。(1)滴定前:以氢氧化钠来计算PH
C(H+)=0.1
PH=-lgC(H+)=1
则:
PH=1.00(2)化学计量点前盐酸过量,则
C(H+)=[C(HCl).v(HCl)-C(NaOH)V(NaOH)]/v(HCl)+V(NaOH)
=0.1(20-V(NaOH)/20+V(NaOH)
按公式:PH=-lgC(H+)计算(3)化学计量点时:因为酸碱完全中和生成盐(氯化钠)和水所以PH=7(4)计量点后:氢氧化钠过量,则:C(OH-=[C(NaOH)V(NaOH)-C(HCl).v(HCl)]/v(HCl)+V(NaOH)
=0.1[V(NaOH)-20]/20+V(NaOH)
按照POH=-lgC(OH-)求出POH,再根据PH+POH=14算出PH
三、酸碱中和?
完全中和有两层含义:
(1)酸和碱完全反应,但溶液并不一定呈中性。
(2)酸和碱反应完全,溶液呈中性。
中性的含义:化学上指溶液既不呈酸性又不呈碱性的性质。
中和反应原理
溶于水后在水中被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例如HCl被电离成氢离子(H+)和氯离子(Cl-),而NaOH被电离成钠离子(Na+)和氢氧根离子(OH-)。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极难被电离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中依然处于被电离的状态并不结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所以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扩展资料:
中和反应特征
在酸碱滴定中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总有相差,当量点无法直接观察到,滴定时酸碱的强弱不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酸碱性就不同,需选择适当指示剂使终点等于当量点,以作为判断标准。
指示剂的选择:
①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的pH=酸碱滴定中三个重要的点:
(1)当量点:酸的当量数=碱的当量数(二者正好完全反应)
(2)终点:指示剂变色的点.
(3)中和点:酸碱滴定过程中,容易恰成中性的点. 即pH=7
注意:当量点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当量点不一定等于中性时,既可选酚酞做指示剂,也可选甲基橙做指示剂,一般不用紫色石蕊试液做指示剂,因其颜色突变不明显。
②强酸与弱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酸性,溶液pH
③弱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碱性,pH>7,这时最好选酚酞做指示剂,一般不选甲基红和甲基橙做指示剂。
酸碱反应产生热量:强酸强碱反应,1mol氢离子与1mol氢氧根离子反应,△H=-57.3KJ
参考资料:
四、酸碱中和滴定计算公式?
N=(N1V1)/25。以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0.1mol/L盐酸溶液为例。移取25ml盐酸于250ml三角瓶中,以上述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氢氧化钠体积为Ⅴ1。
N1氢氧化钠标液当量浓度。
N待测盐酸溶液当量浓度。
五、酸碱中和表?
OH(-1) NO3(-1) Cl(-1) SO4(-2) CO3(-2) PO4(-3)
H(+1) (H2O) 溶、挥 (H2NO3) 溶、挥 (HCl) 溶 (H2SO4) 溶、挥 (H2CO3) 溶
K(+1) 溶(KOH) 溶(KNO3) 溶(KCl) 溶(K2SO4) 溶(K2CO3) 溶
Na(+1) 溶(NaOH) 溶(NaNO3) 溶(NaCl) 溶(Na2SO4) 溶(Na2CO3) 溶
NH4(+1) 溶、挥(NH4OH) 溶(NH4NO3) 溶(NH4Cl) 溶(NH4)2SO4 溶(NH4)2CO3 溶
Ba(+2) 溶Ba(OH)2 溶Ba(NO3)2 溶BaCl2 不(BaSO4) 不(BaCO3) 不
Ca(+2) 微Ca(OH)2 溶Ca(NO3)2 溶(CaCl2) 微(CaSO4) 不(CaCO3) 不
Mg(+2) 不Mg(OH)3 溶Mg(NO3)2 溶(MgCl2) 溶(MgSO4) 微(MgCO3) 不
Al(+2/+3) 不Al(OH)2 溶Al(NO3)3 溶(AlCl3) 溶Al2(SO4)3 --- 不
Mn(+2) 不Mn(OH)2 溶Mn(NO3)2 溶(MnCl2) 溶(MnSO4) 不(MnCO3) 不
Zn(+2) 不Zn(OH)2 溶Zn(NO3)2 溶(ZnCl2) 溶(ZnSO4) 不(ZnCO3) 不
Fe(+2) 不Fe(OH)2 溶Fe(NO3)2 溶(FeCl2) 溶(FeSO4) 不(FeCO3) 不
Fe(+3) 不Fe(OH)3 溶Fe(NO3)3 溶(FeCl3) 溶Fe2(SO4)3 --- 不
Cu(+2) 不Cu(OH)2 溶Cu(NO3)2 溶(CuCl2) 溶(CuSO4) --- 不
Ag(+1) --- 溶(AgNO3) 不(AgCl) 微(Ag2SO4) 不(Ag2CO3) 不
六、酸碱中和口诀?
酸碱中和滴定口诀要熟记于心,详细如下:
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齐平。
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
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
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
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
数据记录要及时,重复滴定求平均。
七、化学酸碱中和反应配平归一法?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HCl+NaOH=NaCl+H₂O
八、酸碱中和滴定PH值计算公式?
以一元强酸滴定一元强碱为例:
(1)滴定前:以氢氧化钠来计算PHC(H+)=0.1PH=-lgC(H+)=1则:PH=1.00
(2)化学计量点前盐酸过量,则C(H+)=[C(HCl).v(HCl)-C(NaOH)V(NaOH)]/v(HCl)+V(NaOH)=0.1(20-V(NaOH)/20+V(NaOH)按公式:PH=-lgC(H+)计算
(3)化学计量点时:因为酸碱完全中和生成盐(氯化钠)和水所以PH=7
(4)计量点后:氢氧化钠过量,则:C(OH-=[C(NaOH)V(NaOH)-C(HCl).v(HCl)]/v(HCl)+V(NaOH)=0.1[V(NaOH)-20]/20+V(NaOH)按照POH=-lgC(OH-)求出POH,再根据PH+POH=14算出PH
酸碱中和滴定
是用已知物质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甲基橙、甲基红、酚酞等做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是否完全中和。酸碱中和滴定是最基本的分析化学实验,也是普通高中化学的必修课程。
实验仪器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烧杯、锥形瓶、容量瓶。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些有机染料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能显示不同的颜色。于是,人们就利用它们来确定溶液的pH。这种借助其颜色变化来指示溶液pH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它们的变色原理是由于其分子和电离出来的离子的结构不同,因此分子和离子的颜色也不同。在不同pH的溶液里,由于其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的比值不同,因此显示出来的颜色也不同。例如,石蕊是一种有机弱酸,它是由各种地衣制得的一种蓝色色素。
HIn在水中发生电离
如果用HIn代表石蕊分子,HIn在水中发生下列电离:HIn═In-+H+。如果在酸性溶液中,由于c(H+)增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c(HIn)增大,因此主要呈现红色(酸色)。如果在碱性溶液中,由于c(OH-)增大,OH-与HIn电离生成的H+结合生成更难电离的H2O:使石蕊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于是c(In-)增大,因此主要呈现蓝色(碱色)。如果c(HIn)和c(In-)相等,则呈现紫色。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都是在一定的pH范围内发生的,我们把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pH范围叫做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各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由实验测得的。
注意:强酸滴定弱碱时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时用酚酞。其他情况可用紫色石蕊试剂。
九、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为提高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化学教学领域,酸碱中和滴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测定溶液中酸碱物质的浓度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酸碱中和滴定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故此,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提高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效果。
一、引入实际应用场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实际应用场景来增加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兴趣。例如,可以采用水质检测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酸碱中和滴定技术来测定水中酸碱物质的含量,从而掌握滴定反应的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引入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酸碱中和滴定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验操作的讲解和演示
对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步骤的准确性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技巧对于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于实验操作的讲解和演示。通过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实验操作流程,说明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加强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依靠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得出结论。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实例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学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提供多种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辅助酸碱中和滴定教学。例如,可以制作教学视频,在视频中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观看和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实验手册、参考书籍和网上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查阅。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掌握和巩固。
五、定期检测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通过定期的测验、作业和实验报告,可以了解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掌握程度和问题所在。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引入实际应用场景,注重实验操作的讲解和演示,加强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及定期检测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提升。
关键词: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十、化学大神请看:酸碱中和用量该怎么计算?
pH1,里面的氢离子浓度是0.1mol/L,升到到5,就是10-5mol/L,然后计算10%氢氧化钙的氢氧根浓度,哎,打字太累,自己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