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环保网

为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具有必要性、紧迫性?

林和环保网 0

一、为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具有必要性、紧迫性?

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能耗、物耗水平是衡量企业、产业、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节能降耗工作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战略关系:既要推进新上建设项目的节能审核,也要对政策、法规进行节能审核和修订,真正形成一个节能的政策氛围、制度环境和法律体系;既要抓好生产环节,也要注重消费环节、流通环节和社会领域的节能工作;既要大力推广节能工艺、技术,开展工艺性和技术性节能,更要开展结构性节能,积极扶持低耗能、低能耗的产业和项目,切实提高能量转化率和资源利用率;既要从区域和部门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物耗、能耗水平评价,也要从单个产品的物耗能耗指标进行节能潜力审核和评价;既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也要从能源供给入手,同步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活质量,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既要把能源节约放在首要位置,也要处理好节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把节能降耗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节水节地节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能降耗要统筹兼顾,做到六个结合:节能与促进增长结合;长远利益与近期目标结合;综合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全面铺开与典型示范结合;存量节能与增量节能结合;主观节能与客观节能结合。

祝你愉快!

二、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光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记者:请您谈谈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冯飞: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一是从中国的历史纵向看,资源应用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不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从单位GDP能耗变化来看,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准煤。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从我国万元GDP用水量变化看,1980年是9820立方米,2000年降到610立方米,2003年降至448立方米,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我国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目前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量已占当年GDP的3—7%。环境“透支”普遍存在。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如果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要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那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应该在1200万吨左右,但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3100万吨和3900万吨。

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表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三、怎样建设“节约型社会”?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进这一基本国策。不仅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而且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大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大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大合理开发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要着力抓好节能、节材、节水工作,实现开源与节流的统一。

第三,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第四,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节能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

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